台灣近日疫情逐漸升溫,而在這個狀況下又將迎來農曆新年,家人團聚前夕該如何做好準備、避免染疫?紐約時報綜合許多專家的意見,綜合出7點建議,能夠在假期及早規劃、保護彼此健康。
疫情來到了第四年,我們即將在病毒籠罩下度過第四個農曆新年,而美國日前才剛在疫情下度過了聖誕連假,根據臉書社團「割蘿蔔外電譯站」中網友分享紐約時報報導,當時傳染病專家智宏(音譯,原名為Peter Chin-Hong)醫師就向美國民眾提醒,在聚會前可以做到的7點注意事項,他說明,這次的聚會可以是安全的,類似回歸疫情前的時代,尤其當「我們手上有回歸正常生活的工具」,因此就得提前規劃,並善加運用。
一、以家族中的高風險族群為重
西北大學醫療體系的胸腔及重症專家普里克特(Michelle Prickett)表示,承擔染疫風險的能力因家族成員而異,但一般來說,要「以風險最高的人為核心」擬定計畫,若家族中有人超過60歲、正服用免疫抑制藥物、進行過移植手術、或是癌症患者等狀況,就需要更加謹慎。
在聚會前應多和家族溝通,並一起制定計畫,詢問大家是否已施打了最新的疫苗,並鼓勵大家在有高風險家族成員參與聚會時採取額外的防護措施,例如限制邀請來參加團聚的人數等。
二、接種追加疫苗
克里夫蘭(Cleveland)醫學中心的胸腔科醫師喬瑟夫(Joseph Khabbaza)表示,保護自己和別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維持疫苗接種的狀態。疫苗的加強劑可以幫助預防重症。美國CDC就建議距離上次感染或施打疫苗至少兩個月的人接種疫苗。
三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
應該在家族團聚的前幾天,尤其是當天早上,留意是否有染疫症狀,如:喉嚨痛、流鼻水、咳嗽、疲倦、頭痛、肌肉痠痛等。然而,仍有可能出現無症狀感染,隨著越來越多人藉由接種疫苗和感染建立對病毒的免疫力,無症狀和輕症將越來越常見,因此也建議在一起用餐前進行篩檢。
四、有智慧的篩檢
除了在團聚前進行篩檢外,何時篩檢以及篩檢幾次也相當重要。專家們對應該篩檢的確切時間和組合意見不同,但為了在團聚前最準確的衡量你是否有傳染性,可以在團聚前一刻做一次快篩。甚至可以在戶外進行一場「快篩派對」,大家可以說「好,我們現在OK,我們是陰性的,我們可以進去看媽媽。」他也建議在前一天進行快篩。
五、進行「小型隔離」
醫師表示,可以在團聚前一週,將人際接觸的數量減到最少,並在公共空間戴口罩,同時限制自身在擁擠人潮的滯留時間,例如在超市人潮不多時採買。
六、在旅途中戴口罩
雖然你的風險可能會依據交通方式有所不同,但無論搭飛機、巴士、或是火車,都要確保自己戴上口罩,醫生們表示,就算你是飛機或火車上唯一戴口罩的人,高品質的口罩還是可以保護你。
七、保持通風
如果條件不允許在戶外聚會,仍舊可藉由增加空氣流通來減少中標和傳播病毒的機會,即使只是打開窗戶也能改善空氣流通。
專家們也理解,這些措施可能讓人疲勞,但他們也強調「提前進行規畫」可以確保在節日時幫助我們保護彼此。
資料來源:聯合新聞網